古代人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智慧完全不遜色于當今,在預測地震領域,他們都做了哪些嘗試呢?
我國古代對地震的認識,都側重于天人關系的解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地震發生太突然,且又是在地下深處,人們感受到的只是震動及其造成的破壞情景,無法探知其本質??偟膩碚f,我國古代人們預測地震的方法可歸納為以下兩類:(1)觀星測震。我國古書中記錄的觀星測震經驗有近百條。如戰國《晏子春秋》中記有:“維星絕、樞星散,地其動”、“鉤星(水星)在四心間,地其動”;西漢董仲舒《災異占》中記有:“日黃無光,天下主失德、名山崩、地動”;東漢《春秋災異》中記有:“辰星(水星)與填星(土星)合虛中,齊國地動”、“歲星(木星)入亢,或東或西,去亢一尺若三尺,地大動”;元朝《宋史·天文志》記有:“天紀九星,散絕則地震山崩”、“土星入昂中,地動、水溢、宗廟壞”等。觀星測震主要依據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方向、運動速度、所處位置、亮度、顏色,以及慧星、流星、月暈、日色等現象。(2)觀地測震。觀地測震晚于觀星測震,主要開始于明朝。1624年4月17日河北灤縣發生6級地震,波及北京。宮殿動搖有聲,缸水震蕩騰波。正在京城的意大利傳教士龍華民為解答朝廷大臣們的詢問編寫了《地震解》,該書列舉了六種地震前的宏觀現象,如“凡井水無有一切他故,而忽渾并發惡臭者,震兆也”、“池沼之水,無端泡沫上騰,若沸煎茶,勢必地震”、“若風日清和,臺颶不作,海水忽然澆起,洶涌異常,勢必地震”。清朝《銀川小志》記有:“寧夏地震,每歲小動,民習以為常,大約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渾濁,炮聲散長,群犬狂吠,即防此患。至春秋多雨,冬時未有不震者。”清朝《虞鄉縣志》也記有:“乙亥八月六日陰雨,連綿四旬,盆傾檐注,過重陽微晴,十三日大霽。鄉老有識者,謂霪雨后天大熱,宜防地震?!庇^地測震主要依據地面上下的宏觀異常或是貼近地面的宏觀異常預測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