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代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將加快構建開放合作、充滿活力的國家地震科技創新體系。到2020年,使我國地震科技總體水平達到發達國家同期水平,爭取到2030年,使我國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強國之列?!?/span>
不可否認,地震預測是世界性的“天下第一難”,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用科學的方法,對地震做出準確的預測。但是,地震部門有責任不斷提高自身預測地震的能力,同時也有義務向全社會普及防震抗災知識。如此語境下,中國地震局提出,到2020年,使我國地震科技總體水平達到發達國家同期水平,爭取到2030年,使我國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強國之列,可以說是新時代的一個新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氣候預警,尤其是災難性氣候來臨前的提前預告及應對,都需要最細致、最深入、最長遠的研究。我們需要準確的氣象預報,更需要中長期的氣候戰略。我們更應該重視未來氣候變化的大趨勢,進行氣候預測,研究氣候變化及其有可能引發的問題;特別是在地震預測上,要不惜花費重金,做艱苦卓絕的科學研究,并有所作為。
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25次對防震減災工作作出批示,國務院也提出了“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結實,群眾搞明白”的要求。過去的五年,防震減災救災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步。根據中國地震局官方數據,目前,全國2.5級以上的絕大多數地震都能監測到,并可在兩分鐘內進行速報;減隔震等抗震設防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成績的取得,為我國在2030年建成地震科技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財物高度集中,生命線工程越來越多,全社會對地震速報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換言之,盡早把我國建成地震科技強國,是新時代的新要求。因此,未來幾年,地震部門應大力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推進實施“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地球深部探測”等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部署“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智慧服務”四大計劃,爭取在認識地球、減輕災害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